今天是:
神木县革命遗址   
杨文谟故居
2015/1/22 9:27:07  点击:3164

  杨文谟(1912—1972),1928年10月在孙继业、王兆相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31年初,杨文谟到刘家湾小学当教员。这里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,主要负责党的交通联系,同时发动群众“抗粮抗租、抗捐抗税”。1931年冬天,杨文谟加入王兆卿组织的特务队,准备进行武装斗争。当时没有武器,也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,几次行动都没有成功。于是陕北特委决定,组织一些同志到红军中学习军事。

  1932年5月到9月,杨文谟先后2次踏上寻找红军的路程。在地方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帮助下,在洛河西的大山里追上了红军游击队,并正式加入红军,领导人是名声显赫的谢子长。

  1932年9月至1933年6月,杨文谟先在红二十六军红二团骑兵连当战士,后调团里当军事技术辅导员,1933年在步兵连当指导员。1933年7月部队在秦岭与敌激战失散,杨文谟跟随刘志丹同志冲出包围。同年8月被派往蓝田工作,9月回到省委。9月底在西安被捕,经组织营救,年底出狱。1934年1月到家乡。1934年2月,县委分配他到邹家堰支部工作,3月到三支队工作,化名闫三。4月被任命为三支队政委,当时只有十几人,七支枪。5月初打贾怀德民团,缴枪5支。月中消灭太和寨民团,缴枪20支。有了枪局面迅速打开,部队扩大到60多人。7月三支队向佳县发展,接着又回师打通神木、府谷苏区间的通道,使苏区迅速扩大,并联成一片。

  1934年9月18日,三支队改编为红三团,全团编为三个步兵连、一个骑兵连。贫苦百姓非常拥护红军,他们给红军送情报、通消息、捉敌特、站岗、放哨等事例数不胜数,是苏区成立之初形势最好的时期。

  1934年秋,白军高桂滋部与井岳秀部开始了对苏区和红三团围剿。红三团开始了艰苦的反围剿斗争。1936年5月,杨文谟调任米西营营长,负责打通与神府苏区的联系,后在米横交界的战斗中负伤,送安塞养伤,1936年9月伤好后在军事部供给部任部长,10月中被通知回神府工作。

  1937年初,杨文谟回到神木,红三团已扩大成独立师,他任独立师参谋长,到“七七事变”爆发。1937年9月,部队东渡黄河抗日,独立师改编为一二○师警备六团,杨文谟仍为参谋长。1938年3月,杨文谟被分配到边区保安司令部工作,派驻神府分区河防司令部参谋长,分管一二○师盘塘一线的河防勤务。1938年5月与佳县北部国民党当局谈判统战工作,划分防区。1939年初至1941年夏,杨文谟任神府分区河防司令员。1940年8月,在山西扫荡的日寇到达了黄河东岸,河防司令部在一二○师贺龙师长指挥下,沿黄河抗击日寇,保卫边区,直到1941年夏部队调离神府。

  1941年6、7月部队调绥德合编成保四团,归三五九旅指挥。杨文谟任保四团团长,1941年秋,开始大生产,部队除一部开到周家硷西南参加反击斗争,余部全到南泥湾进行大生产。1942年11月在一年的大生产和反击斗争后,部队开往清涧、绥德交界处打击土匪。春节前剿匪胜利后,部队调往定边,整编为警三旅七团。1945年7月部队进入内蒙,前后一个月时间,调节双方和好,签盟互不侵犯,杨文谟故居近景和睦相处。

  1945年9月,警三旅抽调大批干部,组成一个干部团,杨文谟任团长,赴延安集中,准备开赴东北。10月到延安,编为陈伯钧、黄志勇率领的干部团中的一个营。1946年初,杨文谟来到冀东军区十三分区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。1947年10月杨文谟调军区工作,先任司令部副参谋长,后任参谋长。这时,东北我军开始反攻,冀东部队配合东北战事与华北敌军战斗频繁。平津战役开始,杨文谟调入平津战役指挥部,主要负责部队的战斗勤务工作并参加天津战役指挥部工作。天津解放后,移驻通县东北参加北平和平解放工作。

  1949年2月,平津战役结束。这时冀东军区移驻在唐山东北马家沟。随即开始确定南下工作团名单,军队干部编成一个大队,杨文谟任大队长兼党委书记,率队南下。1949年9月随部队到浏阳整编,任五十三军参谋长。1950年冬,军部开驻柳州,在广西山区消灭土匪。1951年3月,杨文谟调任中南军区补训司令部任副司令员。1951年11月,杨文谟被分配到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任参谋长。1958年9月调海军机关工作。1962年10月接总参指示,到兰州军区报到,参加编写西北红军战史的工作。1965年4月回海军后,杨文谟分管财务、军需、油运工作。1967年6月被“打倒”,失去自由。1972年12月含冤去世。

 

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
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、建议将电脑显示屏分辨率调为1024*768
地址:陕西省榆林市经济开发区榆溪大道市委大楼 电话:0912-3260600 E-MAIL:yldsyjs@163.com 陕ICP备12010260号